第五十六章:《青年文摘》联合编委会_大时代1977
书荒网 > 大时代1977 > 第五十六章:《青年文摘》联合编委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六章:《青年文摘》联合编委会

  新中国的历史,其实可以用歌曲来展现。

  比如,五十年代上半叶,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军歌,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下半叶工农学兵商齐唱《社会主义好》。

  六十年代上半叶,演唱家郭兰英唱着《我的祖国》,下半叶太空播放《东方红》,传遍海内外。

  整个七十年代,知青们唱着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,奔向天南海北。

  八十年代上半叶,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,人们走在《希望的田野上》,下半叶春晚上香港爱国歌手张明敏歌唱《我的中国心》。

  九十年代上半叶,人人传唱《春天的故事》,齐齐下海,下半叶香港回归,《走向新时代》。

  林晓光很喜欢这些歌曲。

  当然,他现在最想唱的是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,因为十二月马上到了。

  十一月,度过立冬,转眼小大雪到来,197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北平,《青年文摘》十一月刊发行。

  整个帝都,银装素裹,白茫茫一片。

  前天晚上北风呼啸,次日早上起来,外面堆积的落雪有两寸深,而鹅毛大雪还在下,随风飘着,像柳絮一样落到人身上。

  林晓光突然想唱一首歌,2002年的第一场雪,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。

  1978年的雪来的早,钟文璋却来得蛮迟。

  他来清华找人的时候,林晓光正在和读者协会的人商量《青年文摘》的事。

  《青年文摘》十月刊,出了《白桦林》一首歌,在北平大学生中引起轰动,《青年文摘》名噪一时。

  等到十一月刊,《青年文摘》又一次引起震动。

  这一次,《青年文摘》的主打作品,并不是诗歌或者歌曲,而是小说。

  林晓光要想抄诗,还真多的是,随便一首,都能让五四文学社那帮人哑口无言,比如顾城的《一代人》,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

  再比如,北岛的短诗,《生活》——网。

  或者安庆诗人海子的经典抒情诗,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》。

  无论哪一首,都足以让文学青年们顶礼膜拜。

  但他没有,可能是觉得德不配位,他一个伪文青,真窃据现代诗坛这些著名的诗作,他心里不免愧疚,因为自己实际上没有那种诗歌的天赋和才能。

  再就是,诗人都有代表作,把他们代表作抄去,感觉对不起这几个原作者。

  顾城上吊,海子卧轨……

  这样悲惨的事,他再抄,真有点说不过去。

  所以他没抄诗,只是根据几十年听到的知青经历,写了一本属于伤痕文学的短篇小说。

  伤痕文学现在是一个文学风口。

  比如刘心武老师的《班主任》,就在去年11月份《人民文学》刊登,还有伤痕文学名称由来,卢新华同学的《伤痕》,就在今年八月份,《文汇报》刊发。

  刘心武老师74年调任北平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后,一直到77夏天,他才在家偷偷写下《班主任》。

  去年9月,《人民文学》编辑部收到《班主任》,随后通过小说组责编初审,而后又通过复审,在终审环节,副主编难以是否过审的决定,最后,主编张光年决定略作修改后直接刊发。

  于是,《班主任》在第11期《人民文学》“短篇小说特辑”头条位置发表。

  《伤痕》的发表更为曲折。

  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文学评论班要出墙报,于是卢新华同学就创作了这篇《伤痕》,作为墙报稿。

  随后,《伤痕》引起全校学生观看,许多人边看边流泪,《文汇报》的编辑从复旦大学老师那里听到这事,便要来手稿,详细阅读后准备发表,但是,编辑部内部有不同意见。

  两个月时间,在尚海、北平文艺界广泛、反复征求意见时,卢新华同学将《伤痕》寄给《人民文学》,但被退稿,就在这时,《文艺报》总编辑支持发表。

  终于,78年8月11出版的《文汇报》以一个版面的篇幅刊发《伤痕》。

  《班主任》与《伤痕》就这样与广大读者见面。

  前者是揭露青少年所受心理创伤,后者揭示特殊时代下的家庭悲剧。

  如果说78年的文艺界有什么绕不过去,那就是《伤痕》。

  所以林晓光也创作一篇伤痕文学类的短篇小说。

  虽说不能与横空出世的《伤痕》相提并论,但在北平高校大学生圈,却同样造成不小的轰动,影响范围只比《白桦林》略小,但影响深度只强不弱。

  当然作者署名的时候,写得是佚名。

  他在这方面控制的比较严格,有很多个笔名,打算承认的只有两个,林晓光和长安君,《青年文摘》出了三期,他只认《白桦林》这篇小说和这首歌曲。

  其他的一概不认。

  《青年文摘》十一月刊发行,《未名湖》十一月刊也发行了,时间还在《青年文摘》之前,不过并没有歌曲之类的,大概是不屑于跟风吧。

  现在在准备《青年文摘》十二月刊。

  这时,读者协会内部终于统一意见,决定和清华文学社共同发行《青年文摘》。

  二十多个学校读者协会的代表,和清华文学社的人,齐聚一堂,在这里商量十二月刊的事。

  “我的想法,是成立一个联合编委会,统一编排《青年文摘》。”

  林晓光扫视着一个个代表,见有人欲言又止,便说道:“有什么意见?可以直接说。”

  来自民大的何永强有不同意见,当下站起来:“这个联合编委会,对各读者协会内部的编委会,具有领导功能还是指导功能,或者是上下级?”

  自古权力之争,极为激烈,谁又想看到自己学校的社团,被别的学校领导。

  林晓光摇摇头:“没有隶属关系,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,你可以视作邦联,各邦是独立的,联合编委会组织吸收一些优秀的人才。”

  “那之后的《青年文摘》呢?联合编委会负责?还是各读者协会负责?”北大的代表查建英直指核心。

  三十多双眼睛,齐刷刷地盯着林晓光。

  林晓光从容不迫,很是淡定:“编辑分开,出版发行也分开,各负责一部分,当然经费也是。”

  他没办法了,社团经费就那点,《青年文摘》九月刊印刷五百份,清华文学社用的差不多了,十月刊还是他自己掏的腰包,十一月刊各读协凑出来一点,但十二月份,读协也不想掏钱了。

  大家都是并列的组织,没有上下隶属关系,凭什么自己社团的经费给别人用?

  “怎么说?”北师大的代表郑莹眼前一亮。

  “就现有的近十个栏目,这部分是联合编委会负责,且不容修改,各读协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,增加一些栏目,体现出各自学校的特色。”

  “总之,大家在总体的基础上,再分开各管各的。”

  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w9.cc。书荒网手机版:https://m.shw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